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胆汁酸腹泻是怎么回事?

2023-08-24 07:11:08

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其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习惯即排便次数增加(>3次/d),粪质稀薄,含水量增加(>85%),排便量增加(>200g/d),大便可伴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一般急性腹泻病程为2~3周,慢性腹泻病程>4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其中慢性腹泻较常见的病因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乳糜泻,胆汁酸代谢障碍也是慢性腹泻的较常见的病因。

胆汁酸腹泻(BAD)是由过量胆汁酸进入结肠,并诱导肠道分泌和运动性变化而引起的腹泻。因未被吸收的胆汁酸在结肠内可刺激分泌产生更多的水、黏液和电解质,而加快胃肠蠕动及破坏黏膜屏障,最终致排便增多,其是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

《胆汁酸腹泻诊断与治疗进展》(2021年)中指出,BAD在慢性腹泻中发病率高达50%,89%的回肠切除术后慢性腹泻者可发生BAD;因克罗恩病行肠切除术的慢性腹泻者中,BAD发病率高达92%;1/3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BAD;在胆囊切除术后慢性腹泻者中,BAD占比达66%。研究报道,25%~30%的慢性腹泻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BAD。

根据基础病因,BAD可分为3种类型:

(1)末端回肠存在病变。如克罗恩病或末端回肠切除术后,因胆汁酸吸收存在障碍,过量胆汁酸进入结肠而致腹泻;

(2)特发性或原发性BAD。其回肠结构和组织学无异常改变,发病机制可能与回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9水平低或回肠末端胆汁酸转运子活性低等有关;

(3)其他致胃肠道蠕动障碍或胆汁吸收障碍的腹部疾病,包括胆囊切除术、慢性胰腺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乳糜泻和放射性肠炎等,其发病机制与脂肪吸收障碍、肠道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障碍和小肠分泌增多、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和肝脏分子机制的改变等有关。

目前BAD治疗主要包括胆汁酸螯合剂(BAS)治疗、止泻治疗、病因治疗等,需按需治疗或终身维持治疗,通常需结合其他基础和支持疗法。

一.BAS

BAS是目前治疗BAD的一线药物,常用药物如考来烯胺、考来维仑、考来替泊。BAS是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可在肠中与胆汁酸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阻滞胆汁酸重吸收,促进其排泄,使胆汁酸排泄率升高,进而使血中胆酸量减少,能减少每天排水样便的次数。其难溶于水,不易被消化酶破坏,并可有效降低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其中考来维仑、考来替泊作为二线用药,用于治疗考来烯胺不耐受(会引起腹痛、腹胀、恶心、消化不良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BAD者。

注意事项:

考来烯胺可引起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腹泻等,长期使用可使肠内结合胆盐减少,引起脂肪吸收不良。禁用于胆道完全闭塞者。需在服用BAS前1~4h或服用后4h再服用其他药物。有广泛回肠受累或切除的克罗恩病患者,不推荐使用BAS。

二.奥贝胆酸

奥贝胆酸(OCA)是一种半合成的疏水性胆汁酸的类似物,其是法尼酯X受体的激动剂,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刺激生成更多FGF19,进而降低肝胆汁酸合成,并可降低结肠的分泌功能。

《胆汁酸腹泻诊断与治疗进展》(2021年)中指出,肠道FGF19缺乏可促进BAD发病,FGF19缺乏会引起反馈性抑制胆汁酸生成通路受损,致胆汁酸过量产生。研究发现特发性BAD患者以及回肠切除

注意事项:

OCA可引起瘙痒、可逆性血脂水平的变化(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胆固醇总量和LDL-C上升)等。

三.止泻药物

洛哌丁胺为长效抗腹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特别适于慢性腹泻的长期治疗。洛哌丁胺对肠道平滑肌的作用与阿片类药物相似,可直接作用于大肠肌间神经丛μ阿片受体,抑制肠道平滑肌收缩、减少肠蠕动和降低结肠动力,增加黏膜接触时间和延长食物通过时间,且有抗分泌和钙通道阻滞的作用。

洛哌丁胺能减少粪便量及水、电解质丢失,抑制大便失禁和便急,并增加粪便硬度,缩短腹泻病程,明显改善腹泻次数、排便量,推荐用于辅助治疗BAD。其治疗剂量不影响胃酸分泌,不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无成瘾性。

注意事项:

可引起恶心、呕吐、腹胀、食欲缺乏、口干、头晕、头痛、皮疹、瘙痒等,大剂量可能致严重的心脏事件如Q-T间期延长、晕厥、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骤停等。重症肝损害者慎用。避免用于伴发热或明显腹痛等疑似炎性腹泻及血性腹泻者。

此外,《胆汁酸腹泻诊断与治疗进展》(2021年)中指出,BAD病因治疗中,针对可能引起腹泻的合并症(如克罗恩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显微镜下结肠炎等)进行治疗可能改善腹泻症状,但同时可能导致错过BAS治疗的最佳时机。临床治疗BAD通常需结合其他基础和支持疗法。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