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癌细胞是如何被“饿死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大盘点

2023-08-27 10:22:11

我们知道手术、化疗、放疗被称为癌症传统治疗手段的“三驾马车”。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抗癌领域逐渐向细胞、基因层面发展,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被称为抗癌治疗的“新三驾马车”。

恶性肿瘤之所以能够疯狂生长,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丰富的血供,癌细胞具有自行生长新生血管,从机体攫取营养供自己所用的能力。通俗的讲,癌细胞就像一个个“吸血鬼”,让自己不断强大。为此,科学家们就想到了切断肿瘤血管这个治疗理念,让癌细胞真正“饿死”。我们在肝癌领域使用的介入下肝动脉血管栓塞(TACE),就是一种阻断癌细胞的血管供应的方式。今天盘点一下已经在临床使用的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药物。

1.贝伐珠单抗

贝伐珠单抗通过结合癌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使VEGF受体丧失活化的机会,进而抑制新生肿瘤血管生成,起到持续抗肿瘤作用。2004年贝伐珠单抗首次在美国获批用于晚期结直肠癌。2010年进入中国市场,2015年,贝伐珠单抗才在我国获批肺癌适应症,用于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贝伐珠单抗与多种化疗和其他抗肿瘤治疗同时使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副作用比较小。

2.雷莫芦单抗

雷莫芦单抗是一款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抗血管生成类药物,靶点为VEGFR-2,同样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其适应症广泛涵盖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等多个常见癌种,是许多患者重要的治疗选择。最早于2014年获批,首个适应症为胃及胃食管交界处腺癌。而这一适应症的获批,也让雷莫芦单抗成为了首款获得FDA批准上市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 雷莫芦单抗与小分子靶向药的联合,比如联合厄洛替尼已获批用于一线治疗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3.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恩度)是国产原研的抗血管生成药物。该药以美国哈佛大学JudahFolkman教授的“饿死肿瘤学说”为理论基础,历时七年研发而成。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提高血管内皮抑制因子的活性,以及抑制血管生长因子的活性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相比较其他抗血管生成药物,恩度用药相对麻烦,需要连续使用7天或14天,对恶性胸腹水的控制效果较好。

4.安罗替尼、阿帕替尼

安罗替尼和阿帕替尼都是国产原研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口服用药,比较方便。安罗替尼和阿帕替尼作用靶点类似,包括VEGFR、PDGFR、FGFR、c-Kit等,具有抗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生长双重作用。在肺癌治疗指南中安罗替尼推荐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三线及以上的治疗。阿帕替尼适应症为胃癌三线及以上用药。食管癌三线用药上,阿帕替尼和安罗替尼在指南中都推荐使用。

从大量临床试验及大量临床使用经验来看,抗血管生成药物单药使用效果比较差,但与其他治疗联用,比如联合小分子靶向药,联合免疫治疗药,联合化疗,能起到1+1>2的作用。除了上述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血管药物之外,反应停、尼达尼布也有一定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仅供参考。